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训练场内,二十岁的李阳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冰面温度数据,作为首期“卓越制冰师培养计划”的学员,他已经在场馆实习了三个月。“没想到能在这座冬奥标志性场馆学习制冰技术,我要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制冰师。”
“冰丝带”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标志性场馆,赛后正积极转型为冰雪运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今年初启动的制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利用冬奥遗产,系统培养专业制冰人才,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优质冰场运营需求。
国家速滑馆运营管理中心主任张勇表示:“‘冰丝带’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冰系统和专业技术团队,将这些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是对冬奥遗产的最佳利用方式之一。”
该计划邀请包括冬奥会制冰专家在内的国内外专业人士组成教学团队,通过理论授课、实操训练和场馆实习三个阶段,全面培养学员的专业技能,首期招募的30名学员是从超过200名申请者中筛选而出,涵盖体育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等相关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和行业从业者。
制冰师被称为“冰上艺术家”,他们的工作远非制造冰面那么简单,优秀的制冰师需要理解冰面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关系,掌握温度、湿度、水质等多因素对冰质的影响,这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加上长期的实践经验。
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全面且实用,包括制冷系统原理与操作、冰面维护理论与实践、冰场运营管理等核心课程,学员们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需要亲手操作价值数千万元的制冰系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磨练技艺。
来自哈尔滨的学员王倩分享道:“我最感兴趣的是学习不同赛事对冰面的差异化要求,速度滑冰需要较‘软’的冰面以减少摩擦力,而花样滑冰则需要更‘硬’的冰面保证起跳落地稳定性,这些细微差别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掌握。”
培训计划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入,教授学员如何使用环保制冷剂,优化能源消耗,实现冰场运营的低碳化。“冰丝带”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不仅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生产了被誉为“最快冰面”的高质量赛场,也是环保制冰技术的典范。

随着“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持续巩固,中国冰场数量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各类冰场超过500块,且每年新增数量可观,专业制冰人才严重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某冰雪运营企业负责人透露:“一名合格制冰师的培养周期长达两到三年,目前国内专业人才不足百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导致许多冰场只能依靠非专业团队维护,影响冰面质量和运动体验。”

国际制冰师协会数据显示,北美地区拥有超过2000名认证制冰师,欧洲也有近1500名,相比之下,中国专业制冰师数量与冰雪产业发展速度严重不匹配。
“冰丝带”培养计划还与国际制冰师协会建立合作关系,邀请国际顶尖制冰师进行远程指导和交流,曾参与多届冬奥会制冰工作的加拿大专家马克·约翰逊通过视频连线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冰场设施,现在正系统培养专业人才,这对全球冰雪产业发展都是好消息。”
北京冬奥会期间在“冰丝带”工作的制冰团队中,有三位专家全程参与培养计划,将冬奥经验和技术传承给新生代,制冰主管张志强说:“培养制冰人才不仅关乎技术传承,更是对冬奥精神的延续,我们希望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让中国制冰师队伍走向专业化、国际化。”
培养计划还特别关注学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完成全部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学员,将获得国家速滑馆和国际制冰师协会联合认证的证书,并有机会在国内外知名冰场实习或工作。
业内专家认为,“冰丝带”启动的制冰人才培养计划,为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刘教授指出:“将冬奥场馆打造为专业人才孵化基地,既解决了场馆运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又为行业输送了专业人才,实现双赢。”
下一步,“冰丝带”计划扩大培养规模,并考虑开设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短期培训课程,包括面向冰场运营管理者的高级研修班,场馆正与多所高校洽谈合作,希望将制冰人才培养纳入学历教育体系,形成从短期培训到学历教育的完整人才培养链条。
随着新一批制冰学员在“冰丝带”逐渐成长,冬奥遗产正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其生命力,这些年轻人不仅承载着专业技术,更是中国冰雪产业未来发展的希望,从冬奥赛场到人才培养基地,“冰丝带”的身份转变,体现了中国冰雪运动从大型赛事向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