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城讯) 当篮球世界仍在为“最强悍之敌”比尔·拉塞尔的离世陷入沉思,另一座丰碑的倒下令这场告别更显沉重——北京时间2025年7月22日,NBA名帅杰里·斯隆因帕金森并发症与世长辞,享年82岁,这位将铁血刻入犹他爵士灵魂的传奇教练,其生涯恰似一场与宿敌的漫长角力,而如今,两位巨人终于在时光的彼岸重逢。
2022年,比尔·拉塞尔以88岁高龄离世,被联盟誉为“最强悍之敌”,这位手握11枚戒指的凯尔特人传奇,以防守与领导力重塑了篮球哲学,三年后,斯隆的逝世再度撕裂篮球历史的天空——他不仅是拉塞尔精神的继承者,更是将其淬炼成蓝领美学的工匠。
“比尔教会我们如何赢,杰里则教会我们如何战斗至最后一颗子弹,”NBA总裁亚当·萧华在悼词中如是说,两位巨匠的相继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拉塞尔用胜利定义强悍,斯隆用坚韧诠释尊严。
湖人名宿杰里·韦斯特,这位曾与拉塞尔在总决赛缠斗的对手,亦是斯隆生涯的见证者,在接受《体育画报》专访时,韦斯特嗓音沙哑:“杰里(斯隆)的球队从不投降,即使落后30分,他的眼神依然像在说‘我们还能咬回来’。”
韦斯特提及1997年西部决赛的经典场景:爵士与火箭鏖战至第六场最后时刻,斯托克顿在斯隆的战术板上画出绝杀三分。“所有人都知道球会传给马龙,但杰里敢让约翰(斯托克顿)出手,他的信任源于日常训练的千次重复——那种韧性,是数据无法衡量的伟大。”
斯隆的韧性更体现在与病魔的抗争中,自2016年确诊帕金森综合征后,他仍坚持参加爵士队内部会议,甚至坐在轮椅上指导戈贝尔的防守站位。“最后一次见他时,他已无法握紧咖啡杯,却还能准确指出我们战术手册里的错误,”爵士老板盖尔·米勒回忆道,“他就是为篮球而生。”
斯隆的生涯本身就是一部韧性史诗,出生于伊利诺伊州麦克莱恩斯伯勒的农场,4岁丧父的他每日清晨4点挤牛奶、干农活,再到学校训练。“那些年,我学会的唯一道理是:倒下就爬起来,否则玉米不会自己长高,”斯隆在自传中写道。
这种精神贯穿其球员与教练时代,作为公牛队最初的防守尖兵,他2次入选全明星,4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执教爵士23年,他取得1221场胜利,是北美四大体育联盟中仅有的两位千胜教练之一,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失败美学”——两次总决赛败于乔丹,六次止步西决,却从未动摇其体系核心。
“他像一位农夫,只相信播种与收割,”马龙如此评价恩师,“我们没拿冠军,但盐湖城每块地板都刻着我们的名字。”
拉塞尔与斯隆从未直接交锋,却构成篮球哲学的一体两面,前者以天赋与荣耀树立王朝标杆,后者以纪律与坚持书写草根传奇。

凯尔特人传奇曾言:“真正的对手让你认清自己。”这句话在斯隆身上得到回响——他曾连续15年带领爵士闯入季后赛,面对奥拉朱旺、德雷克斯勒、邓肯等不同时代的巨星,始终以不变的“挡拆体系”应对万变。“杰里从不抱怨阵容差距,”马刺主帅波波维奇坦言,“他只想把每个人变成更好的自己。”
这种精神延续至当代,2023年季后赛,爵士新星马尔卡宁在更衣室播放斯隆的赛前演讲录音:“他说,如果你们害怕失败,现在就可以离开。”球队当晚完成20分逆转,斯隆的韧性,已成为跨越世代的文化基因。
斯隆离世后,犹他三角洲中心球馆外聚集了数千名球迷,有人举起“感谢你,教练”的标语,有人穿着浸透汗液的90年代球衣,更有父亲指着斯隆的铜像对孩子说:“伟大无关奖杯,而在于你如何面对挫折。”

他的印记深植于联盟每个角落:从斯波尔斯特拉的“热文化”,到掘金队的无私传导,甚至新一代控卫霍姆格伦的策应选择——“我看了100小时斯托克顿的录像,只为了理解斯隆教练的‘半秒决策’。”
爵士队宣布,新赛季所有球员球衣将缝上“JS”黑标,主场更名为“杰里·斯隆韧性中心”,而NBA也将设立“斯隆奖”,表彰“在逆境中展现非凡领导力的球员或教练”——这是对“最强悍之敌”拉塞尔精神的最佳延续。
尾声
盐湖城的夕阳掠过雪山,将斯隆铜像的影子拉得很长,那座以握拳姿态凝视球场的雕塑,仿佛仍在等待下一次挡拆的启动,韦斯特的悼念或许能为这个悲伤的夏天作注:“比尔(拉塞尔)赢得了历史,杰里赢得了人心,而篮球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同时需要这两种胜利。”
当最强悍的敌人与最坚韧的守护者相继谢幕,我们终于明白:传奇从未远去,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在场边注视着这片他们深爱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