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欧洲足坛,意甲联赛正面临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传统豪门如国际米兰、AC米兰和尤文图斯,本应是联赛冠军的有力竞争者,却纷纷在赛季中后期表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趋势:放弃国内联赛的争夺,转而全力冲刺欧洲冠军联赛(欧冠),这种策略看似理性,实则暴露了深层次的财务和竞技危机,尤其是国际米兰,其“摆烂”现象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引发球迷和专家的广泛讨论。
意甲作为欧洲五大联赛之一,曾以“小世界杯”的辉煌闻名,但近年来在财务和竞争力上逐渐落后于英超和西甲,欧冠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巨额收入的来源——根据欧足联数据,2024-2025赛季的欧冠总奖金池超过20亿欧元,小组赛出线就能确保至少5000万欧元的收入,对于意甲球队来说,这笔钱足以缓解债务压力或投资未来。
这种“欧冠优先”的策略已成为三强的通病,AC米兰在2024年欧冠半决赛中表现出色,却导致联赛排名滑落至第四;尤文图斯虽在欧冠小组赛挣扎,但早早放弃联赛争冠,专注于欧战资格;最引人注目的是国际米兰,这支2023年意甲冠军得主,在本赛季(2024-2025)竟出现明显的“摆烂”行为——联赛中连续输给中下游球队,欧冠却一路高歌猛进,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俱乐部高层权衡利弊后的主动选择。
国际米兰的案例最为突出,本赛季初,国米在联赛中表现稳健,一度领跑积分榜,但自2025年1月起,球队突然“断电”:主场0-2不敌保级球队萨勒尼塔纳,客场1-3负于中游的博洛尼亚,这些失利并非实力不济,而是战术上的“主动放弃”,主教练西蒙尼·因扎吉在赛后采访中含糊其辞,称“球队需要为欧冠保留体力”,而球员在场上的跑动数据也显示,联赛中的积极性远低于欧冠。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财务压力,国米母公司苏宁集团近年负债累累,欧冠收入成为救命稻草,据意大利媒体估算,如果国米能闯入欧冠四强,将获得超过8000万欧元的奖金和转播分成,这相当于意甲联赛冠军奖金的两倍以上,俱乐部高层默许了这种“弃联赛拼欧冠”的策略,甚至在一些关键联赛中轮换全部主力,球迷们愤怒地批评这种行为是“背叛传统”,但管理层似乎无动于衷。
这种短视策略的代价是巨大的,意甲联赛的竞争日益激烈,那不勒斯、亚特兰大等球队趁机崛起,国米若长期摆烂,可能失去下赛季的欧冠资格,形成恶性循环,更严重的是,球队士气受损:老将劳塔罗·马丁内斯公开表达不满,称“联赛是根基,不能轻易放弃”,专家分析,国米的“病入膏肓”不仅体现在战绩上,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溃败——俱乐部失去了对足球本质的尊重。
AC米兰和尤文图斯虽未像国米那样极端,但也面临类似抉择,AC米兰在2025年欧冠中表现出色,主帅皮奥利承认“双线作战压力巨大”,球队在联赛中频繁轮换,导致关键时刻丢分,2025年3月对阵拉齐奥的关键战役,米兰派出半数替补,最终1-1战平,让出了联赛第二的位置,球迷戏称其为“欧冠综合征”——球队在欧冠拼尽全力后,联赛中宛如“行尸走肉”。
尤文图斯则更注重长期规划,俱乐部自2023年财务丑闻后,致力于年轻化改革,但欧冠收入仍是核心目标,本赛季,尤文在欧冠小组赛惊险出线,随后在淘汰赛发力,联赛却早早退出争冠行列,主帅阿莱格里直言:“意甲冠军很重要,但欧冠能带来全球影响力。”这种态度反映了意甲整体的尴尬——国内联赛吸引力下降,迫使豪门将欧冠视为“快速致富”的捷径。

意甲三强的通病,根源在于联赛的结构性问题,财务差距巨大:意甲电视转播收入仅为英超的三分之一,俱乐部依赖欧冠奖金生存,其次赛程密集:意甲是欧洲唯一没有冬歇期的顶级联赛,球队体能分配困难,欧足联的财政公平法案(FFP)压力,迫使俱乐部优先确保欧冠资格。
这种“弃联赛拼欧冠”的策略风险极高,欧冠淘汰赛充满不确定性,一场失误就可能血本无归,相反,联赛是长期工程,放弃它可能损害球队的稳定性和球迷基础,正如前意大利球星保罗·马尔蒂尼所言:“欧冠是盛宴,但联赛才是日常面包,只顾盛宴而忽视面包,最终会饿死。”
要破解这一通病,意甲必须从联赛自身入手,2025年,意甲正讨论改革方案:引入工资帽、优化转播分成、甚至缩减联赛规模,这些措施旨在提升竞争力,让国内赛事重新成为焦点,欧足联也需反思欧冠扩军计划——2024年起欧冠小组赛增至36队,虽增加了意球队的参赛机会,但也加剧了国内联赛的失衡。

对于国际米兰等俱乐部,短期需平衡双线作战,长期应加强青训和商业开发,减少对欧冠奖金的依赖,球迷们期待一种更健康的足球文化——荣誉与财务并重,而非功利主义的“摆烂”。
意甲三强的通病是欧洲足坛缩影,国际米兰的“病入膏肓”更敲响了警钟,足球不仅是生意,更是激情与传统的承载,弃联赛拼欧冠或许能赢得一时之利,但失去根基的豪门,终将在浪潮中迷失方向,意甲的复兴,需要勇气与远见,而非短视的妥协。